2020年5月31日 星期日

健保費的分析

【問題說明】尚真的健保費每月繳4932元,含三個孩子(林凡、林山、林川),本人1233元+1233*3人,若三個孩子可以在公所或農會阿公處加保,每月可以省許多?◎目前公所納健保749元/人,農會會員加保338元。
【1090526】林凡的健保已辦理轉入草屯鎮公所納保,每月749元。
※轉入區公所的網站
滿20歲以上無工作非在學學生者。適用對象 戶籍地址在該區的被保險人,被保險人須具備下列任一條件:(2)20歲以上單身無職業,且無20歲以上成年子女可依附加保。(3)夫妻雙方均無工作,且無20歲以上成年子女可依附加保。
https://dado.gov.taipei/News_Content.aspx?n=37DA84D764A18C4A&sms=DEC2A1DC25A1C130&s=D828FFC32E287F09

※轉入農會的可能(電詢農會結果:需依父母來加保)

【節錄網站訊息】陸、全民健保
一、加保對象:凡中華民國國民從出生始至死亡止,應一律參加全民健保(強制投保),健保依所屬團體性質的不同,分為六類,農民 (農保被保險人)屬第三類。
1.應徵召服兵役者,應轉第四類第一目(在軍中)加保。
2.具全民健保第一、二類被保險人資格者,不得以農民身份參加第三類全民健保。
3.農保被保險人具榮民身份者,應以農民身份參加第三類健保,不得以榮民身份參加健保。
4.登記有案低收入戶之農保被保險人,得以低收入戶參加第五類健保(免繳保費)。

二、被保險人眷屬:
1.被保險人的配偶,但必須無職業。如為大陸配偶,入出境為團聚依親居留等,自停留或居留滿4個月之日起參加全民健保。如為一般外籍配偶,持台灣地區居留證加保,以發證日期加4個月為加保日。
2.被保險人的直系血親尊親屬(包括父母、祖父母、外祖父母、曾祖父母、外曾祖父母等),但必須無職業。
3.被保險人的二等親內直系血親卑親屬(包括子女、孫子女、外孫子女),但必須未滿二十歲且無職業、或已年滿二十歲但沒有謀生能力或仍在學就讀且無職業。(學分班或進修班等無正式學籍者不得依附)
4.畢業或退伍一年內得以眷屬身份參加健保。
5.眷屬應隨最近親等被保險人加保。
6.配偶與前夫()所生之子女,應辦收養關係,且從收養之日起才可依附加保。
7.親屬關係不因未擁有監護權而消滅。
https://www.nhi.gov.tw/Content_List.aspx?n=B515FF9A59CB000B&topn=CB563D844DBDA35A
◎健保費的比較:眷屬加保VS個人加保的費用


●參考資料

健保卡的附加功能
https://www.nhi.gov.tw/Resource/Registration/5548_2%E5%AF%A6%E5%8B%99%E9%81%94%E4%BA%BA1050511.pdf

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

父母的保存期限,只有10年

父母的保存期限,只有10年

https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article.aspx?id=21912&type=Blog&utm_source=newsletter&utm_medium=email&utm_campaign=180706bw&utm_term=rank&utm_content=10&_atrk_es=df4d2bee1b17f7aabfb34730cd30ba1033ef396a10da2142fac95e7347224658&p=0



被兒子氣到快往生?輔導超過2萬名媽媽...這樣做,不吼不叫也能養出好兒子


https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article.aspx?id=20470&type=Blog&utm_source=newsletter&utm_medium=email&utm_campaign=180706bw&utm_term=rank&utm_content=01&_atrk_es=df4d2bee1b17f7aabfb34730cd30ba1033ef396a10da2142fac95e7347224658&p=0

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

壞人、窮人、懶人,哪種人效率最高?比爾蓋茲的故事告訴你:改變世界的都是懶人

壞人、窮人、懶人,哪種人效率最高?比爾蓋茲的故事告訴你:改變世界的都是懶人 

人、窮人、懶人,哪一種人最具有績效創造力?有人認為是壞人,因為壞人不擇手段,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。有人認為是窮人,因為窮人對成功較具企圖心。然而,如果依比爾.蓋茲的說法來看,或許懶人才是當中真正的黑馬。
比爾.蓋茲說:「我讓懶人做困難的工作,因為懶人能夠找到最簡單的方法完成任務。」過去工廠的搬運需仰賴人力,於是有個「小懶人」就在木板上裝了輪子,發明了手推車,大大減少了搬運的力氣,但手推車還是有些費力,於是又有一個「大懶人」在推車上裝引擎,發明了拖運車,但拖運車的操作有些費時,於是又有一個「超級懶人」發明了電動輸送帶,從此工廠的營運從傳統人力轉化為全自動機械力,效率及效能因此大大的提升,而這個進步的催化力,就是懶人們的惰性。

人們懶得到聚會場所去社交,所以有了facebook 臉書。
人們懶得到市場上去購物,所以有了eBay 網購。
人們懶得到圖書館找資料,所以有了Google 搜尋。
人們懶得到書店裡去買書,所以有了Amazon 書城。
人們懶得到電影院去看片,所以有了YouTube 影音。
從人類的科技及文明史來看,所有創新的發明都是為了讓人們更加的偷懶,正因為人有惰性,才會引發思考去找出最有效的方法降低負擔。正因為懶,所以才有動力去思考,找到能夠創造最大效能與效率的方法。
有人問我為什麼花那麼多時間寫作?又為什麼開始寫專欄?「有什麼特別的願景或故事嗎?」「想透過文字去影響更多的人嗎?」都不是,我沒那麼了不起,其實起心動念就只是想要免費的廣告,懶得挨家挨戶去發名片,懶得費神做關鍵字廣告,懶得每次認識新朋友都還要辛苦的自我介紹,而有了自己的專欄與文字,不就省事多了?一言以蔽之,就是懶!

聰明的懶人創造效能與效率

愛迪生說:「天才是1%的靈感,加上99%的努力。」千萬別被這句話的語法騙了,這句話本身沒有錯,但重點在於你必須有那1%的好靈感,99%的努力才可能有價值,如果你只有99%的努力,卻少了那1%的靈感,那麼你就只是個幫人打工的。創造自己的效能及效率,是身為一個聰明懶人所必須的。所謂的效率,是指能在愈少的投入下創造愈大的產出,如此即為有效率,反之就是沒有效率。而效能主要看的是最終產出的結果是否能達到或滿足目標。
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.杜拉克說:「效能是做對的事,而效率是把事做對。」領導人重視效能,追求目標及結果的達成。勤奮人重視投入,埋頭苦幹付出時間精力。懶惰人重視效率,尋找方法減少自己麻煩。
勤奮的人習慣用加法做事,在效率固定的情況下,用增加投入來創造產出。懶惰的人喜歡用乘法思考,總是思索著如何減少投入,藉由效率的提升來創造產出。
如果每件工作最初的效率值是一,勤奮的人努力增加投入,多一分力就多一分收穫;懶惰的人卻思考提升效率,讓一分力有兩分收穫,甚至更高。不少的管理論點指出,具有懶人特質的人在簡化任務及流程上最具創新力,為了減輕工作負擔,他們願意先投入時間及腦力找出好方法後,再好好享受新方法所帶來的好處。.

培養懶人思維

這裡所說的「懶人哲學」,並非真的懶到無所作為,而是建立在有責任感的基礎上,能夠思考而後動,以最省力的方式來完成目標。正所謂「動口不如動手,動手又不如動腦」,如果一個懶人不願動手又不願動腦的話,那當然不具績效創造力。
記住,懶不是廢,而是一種思考方式,為了讓自己能夠偷懶,所以好好的思考怎麼做能夠更省力;為了讓客戶能夠偷懶,所以好好的思考提供什麼樣的產品及服務能夠讓他們更輕鬆。從飛機、汽車、電腦到智慧型手機,哪一項發明不是在幫助人們更偷懶?
不少具有懶人創新力的人,學業成績不一定出色,因為對他們而言,如果60分就能及格,為何要花90分的力氣來念書?要知道,這30分可是得讓懶人們付出多大的代價啊。事實上,不少卓越的成功者在校成績不理想,正因為他們具有這種懶人特質。
比爾.蓋茲曾打趣的說:「我有幾科考試沒過,但我同學全都過關了。現在,他在微軟擔任工程師,而我是微軟的老闆。」
千萬別小看懶人,因為推動著地球旋轉的,往往正是這些懶腦袋!



書籍介紹

書名:懶 經濟:不瞎忙、省時間、懂思考,40則借力使力的聰明「懶人學」
世界上所有的產品,大多起於「懶」──
懶得走,所以有飛機,去哪都省時;懶得算,有了電腦,分析更精確;懶得查,有了智慧型手機,資訊不漏接!「懶」才是王道,因為懶,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催化力!
為什麼TED的演講時間僅有18分鐘?為什麼iPhone款式的選擇如此少?
在夜市中受歡迎的攤位,為什麼是只賣少樣產品的?
在網路上受歡迎的懶人包,為什麼是3分鐘內就能看懂的?
惰性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,無論是產品、文章或演講,如果得耗費太多成本,就難以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千萬別小看懶人,
因為推動著地球旋轉的,正是這些懶腦袋!


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

90分跟98分到底差在哪?她從奧地利中學,看見台灣教育做不到的7件事

90分跟98分到底差在哪?她從奧地利中學,看見台灣教育做不到的7件事



口語表達:用自己的話說
尋找答案:許多事情沒有標準答案
邏輯思考:哲學、心理學為必修課程
外語學習:世界很大,而英文只是眾多外語之一
訓練讀書:書就是書,沒有所謂的課外書
良性競爭:有人就有競爭,但可以同時很多個第一名
請說謝謝:勇敢接受他人讚美

外語學習:世界很大,而英文只是眾多外語之一

歐洲的地理歷史背景豐富而錯綜複雜,醞釀了數十個不同的國家以及語言。在奧地利,絕大多數中學的第一外語為英文。一般中學會要求兩個第二外語:拉丁文以及法文(課堂時數是相同的)。有的學校甚至將拉丁文以及古希臘文列為第二外語(這兩個語言皆為影響歐洲語言、文法、文學發展的關鍵語言),然後第三外語為法文、西班牙文或是義大利文。有的學校,也會提供比較冷門的外語課程,比如說斯拉夫語系或是東方語言(如日文或中文)。
奧地利的教育系統認為,英文很重要,但是它只是眾多外語中的其中一個罷了。我自己本身在選擇高中畢業考的語言項目時,甚至直接拋棄英文選法文。我的考量其實很單純,我對自己的英文聽力沒有很大的信心,但是法文的聽力卻不知道為什麼比較好 (也有可能是法文老師選的內容很簡單明瞭)。
當時在高中的外文月考皆分三部份:聽力、文法、讀寫。(口語能力則在平常的隨堂口試中解決)。第一關聽力沒過,你後面的文法或是讀寫內容再好,就是不及格。通常聽力方面,老師會播放三次那種有人站在街上聊天的對話。說話速度也很快,也可能有很奇怪的腔調,對話裡面也一定會有一堆你聽不懂的單字。聽完後,就聽到的內容來回答考卷上的問題
英文老師也很心狠,三次就是三次,我們怎麼央求多播放一次也不肯。我們抗議對話內容有不懂的單字,她也毫不在意。她說,實際上當你跟外國人說話的時候,人家怎麼可能那麼有耐心跟你反覆三次以上?
更何況,他要如何知道你不懂哪些單字,跟你說話時候一定會有你不會的字。而我們學語言的目的就是訓練自己,要能夠用聽得懂的字彙中大致去揣測對方想表達的意思。
奧地利的外語教育非常重視閱讀文學作品。我們在國中以及高中時,讀了大量英國或美國的文豪。我當時很喜歡的是Tennessee Williams(田納西‧威廉斯,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劇作家之一)的劇本中對人物生動的刻畫。
而我印象最深刻的,則是英國作家William Golding(威廉‧高汀)在1950年代所著《Lord of the Flies 蒼蠅王》。這部小說內容也充分運用古希臘哲學思想、基督傳統觀念、近代心理學的元素(剛好也與我們在哲學與心理學課相襯),敘述遭遇飛機事故後的一群小孩子,在一個荒島上如何在求生中褪去文明,內心的獸性一一呈現。書中對人性進行了叫人感到心驚膽跳的描寫。
英文老師在這本書上花了很多時間,並在課堂上大家一起討論書中許多非常露骨殘忍的情節。
法文課上,我們有一整個學期都在分析Le petit prince 小王子的內容。也看遍了法國諾貝爾文學得獎人Alber Camus 卡謬的作品。我到現在還記得,看到卡謬的小說《L'Étranger異鄉人》裡的第一句話帶給我的震撼,作者用很精簡的法文寫著:Aujourd'hui, maman est morte. Ou peut-être hier, je ne sais pas. (今天,媽媽死了。也有可能是昨天,我不知道。)我開始了解文學的力量,也發現了學外語能夠接觸並了解這麼美麗的文字,可以說是卯起來唸法文,就是為了看更多的法文書啊!
(補充:奧地利是小學國中高中各四年,加起來12年。我是在高中開始唸法文的,也就是一共學了四年的法文(有的學校則是國中就開始教法文)。我們當時法文課程進度很快,第二年的時候讀小王子,第三年開始讀卡謬)。

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

有時候,累的不是身體,是腦袋!耶魯大學研究,世界菁英們默默在做的「大腦休息法」

有時候,累的不是身體,是腦袋!耶魯大學研究,世界菁英們默默在做的「大腦休息法」

大腦休息法


發現自己在想事情的時候─動態冥想

擺脫會讓腦袋疲勞的「自動駕駛狀態」!
這是個多工的時代,每個人在做某件事的「同時」,往往也做著別的事情。在日常行為中,越是處於「自動駕駛模式」,人的腦袋就越容易浮現雜念。而這一旦成為常態,注意力、專注力便會降低。
現在,就讓我們來試看看也有被Google員工訓練「SIY」所採納的動態冥想吧。
對這些有效!
▪專注力及注意力的改善
▪實現心流(Flow State)狀態
有時候,累的不是身體,是腦袋!耶魯大學研究,世界菁英們默默在做的「大腦休息法」
1. 步行冥想
◦可自由調整速度,但建議一開始最好慢慢走。
◦將注意力放在手腳的肌肉及關節的動作、與地面接觸的感覺。
◦ 例如:「右/左」或「舉高/放下」等,可替自己的動作(動態)貼上標籤。
2. 以站姿進行動態冥想
◦ 站著並將雙腳打開至與肩同寬,雙手伸直,從左右兩側緩緩上舉。
◦將意識導向手臂肌肉的動作、血液往下流的感覺,以及感受重力。
◦待手完全舉起後,再以同樣方式慢慢放下,反覆進行多次。
3. 以坐姿進行動態冥想
4. 還有其他方法
◦ 坐在椅子上,將雙肩緩緩地由後往前轉動。
◦ 仔細注意肌肉及關節等的動作、感覺。
◦ 轉完一圈後,將肩膀朝逆向轉回去,並以同樣方式集中注意力。
◦ 將意識導向至日常生活中的行動(穿衣服/刷牙等)。
◦ 在開車時,注意屁股接觸到座椅的感覺、手握著方向盤的感覺、轉方向盤或踩煞車時肌肉及關節的動作等(小心別發生事故)。
◦ 一邊做簡單的國民健康操,一邊注意身體的動作及感覺。
https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article.aspx?id=21770&type=Blog&p=0

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

醫療費25萬,「實支實付」竟只賠20萬!

醫療費25萬,「實支實付」竟只賠20萬!一個案例看:想獲全額理賠,合約要有「這項條款」

https://w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GArticle.aspx?id=ARTL000109897&p=0



自費25萬,實支實支只理賠20萬?
上述爭議是條款中的一個小細節,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得先了解實支實付的保障內容為何。
實支實付的保障內容?
實支實付顧名思義就是看實際醫療花費支出多少,去計算理賠金額(但不是所有花費都可以申請,得視條款跟使用花費項目而定)。
圖片來源:淺談保險觀念
圖片放大
醫療費用(又稱醫療雜費)
主要給付範圍廣泛,包括:醫師指示用藥、血液或血漿、掛號費及證明文件、來往醫院之救護車費或特殊材料(例如心臟支架)等。
以醫療費用10萬元為範例說明:
醫療花費8萬,理賠金額為8萬(限額內理賠)
醫療花費15萬,理賠金額為10萬(最高限額為主)
在明白實支實付的保障內容之後,就可以進入主題了(不清楚的朋友請參考這篇:實支實付保障範圍:示範條款說明)。
前情提要:
小明買了實支實付,額度為20萬。
第一次住院自費15萬,出院後隔一個禮拜,又因為併發症再次入住同一間醫院,這次又自費了10萬。結果申請理賠的時候,保險公司只願意理賠20萬,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?
住院花費統計如下:
實支實付額度為20萬
第一次住院:自費15萬
第二次住院:自費10萬
合計:25萬
保險公司理賠金額:20萬
咦,這樣就奇怪了,實支實付不是應該在額度裡面要全賠嗎?
第一次住院15萬,在額度內要理賠15萬
第二次住院10萬,在額度內也要理賠10萬才對
自費總計是25萬,為何保險公司只賠20萬?這點就要回到條款來解釋了。
示範條款中的「同一次住院」規定
先來看到示範條款的規定
圖片來源:淺談保險觀念
圖片放大
大仁白話翻譯上面那段話:
如果你出院後14天內再次住院,實支實付的額度要合併計算。
也就是說雖然實支實付的理賠在額度內可以填補(例如額度10萬,花8萬賠8萬),但如果是出院後14天內又住院,這時就要跟之前的花費合併為同一個額度。
但如果前面花了8萬,在14天內又住院,你的額度就剩下2萬而已。要第15天住院,額度才會又從10萬開始重新計算。
「額度合併」需達到三個條件
(1)同一疾病或傷害(含併發症)
(2)出院後14天內再次住院
(3)同一間醫院
以上三個條件需要同時符合,才會達成示範條款中的合併計算。
舉例一:因高血壓住院長庚,出院後7天又因為車禍住院長庚
(1)不符合,同一疾病
(2)符合,14天內住院
(3)符合,同一間醫院
此時額度不會合併,兩者分開計算。
舉例二:因高血壓住院長庚,出院後7天同樣高血壓住院榮總
(1)符合,同一疾病
(2)符合,14天內住院
(3)不符合,因為不同間醫院
此時額度一樣不會合併,兩者分開計算。
舉例三:因高血壓住院長庚,出院後7天同樣高血壓住院長庚
(1)符合,同一疾病
(2)符合,14天內住院
(3)符合,同一間醫院
此時三個條件都有達成,額度合併計算。
可挑選「同一間醫院」條款文字的實支實付
BUT!條款最細節的就是這個BUT!
針對(3)「同一醫院」條款,保險公司可以選擇要或不要。但得反應在費率上面(不過大仁看不太出來差在哪裡就是了)
所以市面上目前的實支實付分為兩種:
第一種:上面三者皆有
第二種:把「同一醫院」刪除(大多為此種條款)
所以你會發現,條款中有「同一醫院」保障範圍比較廣。
例如你的實支實付額度只有10萬,但在第一次住院已經花光10萬了。14天內又住院若選擇「不同醫院」,此時額度就可以重新計算,不必扣除先前的花費金額。
圖片來源:淺談保險觀念
圖片放大
但如果是沒有「同一醫院」的實支實付條款,只要符合「同一疾病或傷害」跟「14天內住院」,額度就要合併計算了。
因為不管住哪個醫院,只要「同一疾病+14天內」就是合併。這類的條款在面對14天內已經把額度花光的情況比較吃虧。
圖片來源:淺談保險觀念
圖片放大
平心而論,若在A醫院治療得好,大多數人也不會忽然跑到B醫院治療。但面對錢的問題,有時候我們也沒有太多的選擇。此時若是「同一醫院」條款的實支實付,則會在走投無路時多一個選項。
為什麼自費25萬,卻只賠20萬?
回頭再看大仁開頭的問題,你就會了解了。
因為是在14天內的「同一次住院」,所以必須扣除先前理賠過的。額度20萬裡賠第一次住院15萬,接下來14天內再住院只剩下5萬的額度而已。
如果是在第15天以後住院,或是因為其他的原因住院,此時的額度才會變成分開計算。或是有「同一醫院」條款的實支實付,又選擇別間醫院,此時額度也會分開計算。
為什麼要規定14天重新住院就得合併計算?
這可能跟健保也有關連性,可以參考(這篇)。
如果14天內因為同一個疾病又住院,可能是處理不當或是其他原因。正常的話不會短時間內又因為同一個疾病住院的(可能沒治療好,或不該出院)。
同時也可能是預防有心人士刻意用「出院又住院」,讓實支實付或醫療險重新計算額度的刻意作法(以上僅為大仁自己的猜想,並無任何依據)。
結論
大仁分享這個條款細節並非要大家都去選擇有「同一醫院」條款的醫療險。因為在市面上目前此種條款的商品數量非常少,可選擇的不多。
而是希望大家可以去了解「同一次住院」所帶來的限制。以及「同一醫院」所擁有的另一種選擇。
以上,有機會大仁再跟大家分享其他條款眉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