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

最好的風景不一定在山頂,別忘記肯定走了這麼遠的自己

最好的風景不一定在山頂,別忘記肯定走了這麼遠的自己
高中時承受升學壓力,大學時擔心求職問題,開始工作後,又看到更多更好的機會該去爭取。人生就像一座大山,我們一直往上爬、往上爬,深怕一不留神就遲了幾步,一不小心就錯過達到頂峰的機會。
「焦慮」成了一種生活常態;「不進則退」成了我們的信仰。世界上美好的事物能獲得我們的青睞,不再因它本身的美好,而在於它所給予我們慰籍——
我們不再單純地品嚐美味的蛋糕,而是多了一句:「工作這麽辛苦,偶爾也要這樣犒賞自己一下!」
我們忘了怎麽放鬆地欣賞綠地,而是多了一段:「大自然果然能夠療癒我疲憊的心!」
在不知不覺間,我們的心境因為競爭與比較,已變得不再圓滿,而成了一個有空缺的山壑,需要不斷填補、填補、再填補。這也許是現代人的宿命——和過去相比,相對自由的我們多了選擇,同時也多了壓力。
停下來好好地放空吧!最好的風景不一定在山頂。走累時,不要連休息都得仰頭望向令人暈眩的上方,你也該看看四周、看看下方——你都走這麽遠了,那些你曾經擔心無法過的關,都走過來了。
當我們享受蛋糕或踏青,還需要多加上述解釋時,其實是因爲在這忙碌的時代,我們爲任何一種放鬆感到罪惡感。爲了消滅這種罪惡感,我們只得提醒自己,也提醒他人:「我很辛苦,所以我有權力休息」。除此之外,這種思想模式有一個固定的内心結束語:「休息完,我就會繼續加油了」。
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找任何理由去正當化自己的快樂——你有權利吃蛋糕、踏青放鬆,不因你過去的業績,更不需要以未來的努力作爲交換條件。
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大概也不會希望自己的本質不被欣賞,而是淪爲一種煩惱的附屬品吧!
你身邊總會有人給你建議、給你批評指教,然而最最重要的是,無論未來的路怎麽樣,別忘了肯定至少都走到了這裡的自己。
http://www.cheers.com.tw/blog/blogTopic.action?id=631&nid=7212&utm_source=newsletters&utm_medium=direct&utm_campaign=weekly


日子開始過得太舒服,就是該改變的時候了

日子開始過得太舒服,就是該改變的時候了

當你對事情駕輕就熟,覺得工作沒有任何挑戰,漸漸喪失了熱情,可能就是走入了舒適圈。
舒適圈誰都喜歡,它讓你熟悉、安心,當你需要休息療養的時候,它像一個保溫箱,讓你很舒服放心的在裡面休養,但待太久它會讓你失去獨立的能力。然而一旦休息夠了之後,還是得走出去接觸新世界,讓自己能得到成長的養分。
舒適圈就像保溫箱,暫時可以,長期卻不行。
當你對事情駕輕就熟,覺得工作沒有任何挑戰,漸漸喪失了熱情,可能就是走入了舒適圈。舒適圈之所以舒服是因為穩定安逸,無須改變,一切皆如預期沒有意外,但問題是外界的環境一直在改變,你若還是一成不變的話,可能就會食古不化了。
在職場上,我有好幾次走出人人稱羨的舒適圈經驗,事實告訴我,
改變不見得會更好,但不改變會更糟。
我的頭腦好像有一根天線,只要開始覺得工作太舒服時反而有危機感,告訴我自己該改變了,也許去挑戰更艱難的一個專案,也許是換一個職務試試新領域,也可能開創另一個新局。
正因為我不怕改變的心態,才有機會從一個業務助理走到創業,打造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我從一個被大家視為沒有專業的中文系畢業,畢業後從科技公司業務助理做起,一直顛覆自己原有的舒適圈,轉調過不同的工作,展示中心小姐、電腦講師、行銷企劃、廣告文案、到公關企劃,這個顛覆自己的過程,就是希望更靠近自己嚮往的工作,找出自己的潛力和獨特競爭力。
我也曾在30歲坐上了科技公司國際行銷處的經理,這在當年是人人欣羨的工作,我卻在兩年後因為覺得太舒服沒有挑戰性,因而辭職走向創業。
創業後雖然挑戰很多,但也因為如此反而學習到更多,創業的過程激發我燃燒熱情全力以赴,後來公司被併購,自己學習當個稱職的專業經理人,與跨國高手切磋讓自己能力大幅提升,我的經營管理視野更上層樓。
直到當了董事長之後幾年我毛病又犯了,發現日子開始太舒服了,於是又毅然離開自己創辦的公司,將自己歸零,開始嘗試第三人生,用文章、演講、教書、當創業導師等,除了鼓勵年輕人成長和創新之外,也探討自己沒有頭銜人生的可能性。
不斷的走出舒適圈,去嘗試自己的各種可能性,一直是我有對人生好奇心的所在。
到現在我還在人生道路上冒險,我一直相信,生命回饋給我的絕對都值得。
http://www.cheers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79398&utm_source=newsletters&utm_medium=direct&utm_campaign=weekly&page=2

買房前一定要學會的4個練習

買房前一定要學會的4個練習

注意,買房不是等房價跌就好,而要隨時都在「準備中」,才能真正「撿到便宜」!
年底本來是國人購屋旺季,但房市冷颼颼,就連大台北向來被視為票房保證的豪宅、捷運周邊宅,都紛紛抗跌失靈,房市寒冬逼近,投資客一片哀嚎。
雖然前景未明,房價可能再下修,但不表示現在的你只能眼巴巴乾等。因為買房不是一時的決定,而是要隨時「保持備戰狀態」!不是「錢夠了就出手」,而是要「不斷預習、練習」,才能在機會出現時,一出手就買到最適合自己的房子。

練習1:蒐集情報

買房最忌諱貪快。自從內政部推出「實價登錄」後,房價完全透明化,對於有意買房的人,可先透過實價登錄,了解各區域的房價水平。實價登錄自2012年上路至今,已累積超過100萬筆資料,不論是透過仲介成交、向代銷公司購買,或自行成交的房屋買賣,都必須登錄實價。
利用實價登錄系統掌握行情,是基本常識。不過,「內行看門道,外行看熱鬧」,這些公開資訊,其實暗藏玄機!
實價登錄行情落差大,學會找「低點」
現階段的實價登錄,只顯示某一區段或門牌(如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50~180號)的交易時間、總價、單價、坪數等資訊,並沒有揭露單一門牌(如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50號9樓)的交易細節。此外,紅色子房資產管理執行董事蘇明俊提醒,實價登錄的行情落差很大,光是同一區域的每坪單價,可能差到幾十萬元。
因此,蘇明俊建議,如果很喜歡某一條巷子或某一棟大樓的物件,有意請房仲帶看屋,最好先學會「找出低點」,也就是附近類似物件的最低成交價格。
例如看上台北捷運板橋站附近的公寓,可先搜尋附近屋齡相當、格局類似的物件,看能不能找出低點。如此一來,當房仲表示「這附近公寓的行情,每坪60萬元已經很低了」的時候,就能提出其他說法,一方面避免被房仲唬弄,另方面也讓對方知道,自己是有備而來。
從房仲身上問出有用資訊
房產講師、購屋平台House123執行長邱愛莉建議,在初次跟房仲接觸時,有5個問題一定要詢問,以掌握資訊:
「屋主為什麼要賣房?」→可看出屋主是否急需用錢。
「屋主之前住在這裡嗎?」→可看出屋主是投資客還是自住戶。
「這間房子賣多久了?」→可判斷議價空間,如果房子一直乏人問津,表示議價空間或許能拉大。
「之前有沒有人出價?」→可知道房子目前的搶手程度,愈多人出價,就愈難議價。
「這棟房子/這個社區的入住率高嗎?」→如果入住率不高,社區管理可能不好。
買房過程中,接觸最多的對象就是房仲。大部份人喜歡挑資深房仲,認為比較有經驗、專業能力強。不過,雖然菜鳥房仲經驗較少,也不必太排斥,因為菜鳥缺乏客源,成交壓力大,只要有人有需求,大多會樂意服務並提供很多資訊。對買家來說,只要懂得篩選物件,就有機會撿到便宜。
同樣地,大型仲介公司知名度高,因為開發的物件多,成交壓力不如小的仲介公司來得高。換句話說,為了成交,小的仲介公司反而比較願意犧牲仲介費,對於預算低的購屋族,也是可以考慮的選項。

練習2:科學看屋

看屋不是憑感覺,而是要眼觀四面、耳聽八方,多看多比較。那麼,究竟要看哪些面向呢?
屋內:活用物理常識揪出小瑕疵
● 裝滿的礦泉水瓶,檢查地板平穩度:將礦泉水瓶橫放在地板上,檢查地板是否平穩。如果水瓶朝某個方向滾動,就表示地板有傾斜的狀況。
● 奇異筆敲地板,檢查地板黏合度:可在屋內先逛一圈,然後選擇同一間房間內5個不同位置的地板,用奇異筆輕敲。如果聲音一致,表示地板是貼合且平整的;如果有很大的回音,則表示地板下方有空隙,需要再進行修補。
● 手機電源線,檢查供電設備:有插座不代表都能使用。可拿出隨身好攜帶的手機電源線,測試每個插座,檢查是否能正常供電。
● 所有水槽裝滿水,再同時把水放掉:可將屋內所有水槽裝滿水,再同時把水放掉,檢查大量排水時,水管管線是否依然保持順暢。
● 打開廁所的抽風機,讓它運轉幾分鐘:廁所講求通風、乾燥,最好設有窗戶,看屋時也要檢查抽風機是否能正常運作。
屋外:注意攸關居住品質的大面向
● 樓梯間、逃生梯,看出管理品質:樓梯間、逃生梯或其他公共空間中,如果有鞋子亂丟、雜物亂堆的狀況,代表社區缺乏良好管理。
● 大樓磁磚外觀,揪出安全疑慮:檢查大樓外觀是否有異狀,就算牆面沒有龜裂,僅是瓷磚微微凸起,也可能因為風吹日曬,導致外牆磁磚剝落,砸傷行人。

練習3:多方查證

看屋時,房仲會提供各種資訊,盡量滿足買方需求,以達成交目的。不過,為了守住屋主開價及仲介費,遇到隱惡揚善、拉抬價格的房仲,也不無可能。
邱愛莉建議,隨時發揮偵探精神。例如房仲說「○○影城以後會蓋在隔壁」,最好親自查證,並想辦法問到更多細節。雖然房仲不一定說謊,但買房沒辦法退貨,務必透過各種管道,多方求證。
別再相信「格局圖」,真正要看的是這個!
房屋廣告上,通常都會有「格局圖」,讓買家在看屋前,對屋內格局有初步了解。但你知道嗎?除了預售屋或新成屋的格局圖是建商提供,一般中古屋的格局圖,都是房仲自己畫的!
邱愛莉指出,房仲依據「目測」畫出屋內家具和建物(如陽台),再用電腦繪圖畫出「格局圖」。換句話說,格局圖無法看出真實的長寬比例,許多買方等到看屋後,才發現格局圖跟實際狀況不全然相符。
因此,格局圖其實僅供參考,真正要看的,是「測量成果圖」。測量成果圖是由原始建管單位核准的建築平面圖,不但來源有所依據,且會按照真實長寬比例,詳細標註建物的位置和長寬尺寸,對買家而言更具參考價值。
從土地及建物謄本,推算成交的最低價
除了透過房仲詢問、試探,推敲屋主的成交底線,還可以用物件的門牌號碼(欲購買物件的地址),到「Hinet地政服務」網站,線上申領土地及建物謄本的電子檔,更精確地推算屋主當初的購屋成本。
邱愛莉指出,土地謄本及建物謄本上的「權利金額」欄位,是抵押權的實際金額。簡單來說,如果屋主向銀行借貸1,000萬元,銀行會將借貸金額加上20%,那權利金額就會寫1,200萬元。而從土地及建物謄本上的權利金額,能推算出屋主的購屋成本。
假設權利金額為840萬元,表示屋主向銀行貸款的金額是700萬元(840÷1.2=700),以貸款成數7成來估算,屋主的購屋成本就是1,000萬元(700÷0.7=1,000)。

練習4:討價還價

議價主要有3個階段:先口頭出價、簽「要約書」或下「斡旋金」,最後才是和屋主見面談。如何守住預算、顧到彼此顏面,又能買到理想好房?
壞話交給別人說,自己扮白臉釋善意
除非經驗老道,否則一般人看房,最好不要單槍匹馬,盡量找親友同行。
在看屋過程中,不妨讓親友扮黑臉,自己(真正的出價者)當白臉。由親友來點出房屋缺失,自己則在旁安撫,並適時釋出善意,如此可營造出緩衝空間,而非直接站上和屋主、仲介討價還價的第一線。
保持神祕感,對房仲理性、對屋主感性
即使看到喜歡的物件,也不要當下做決定,最好保留一點彈性。一般來說,對仲介首重講理,而對屋主則可訴諸情感。
邱愛莉建議,適度讓房仲知道自己的資金實力是必要的,但更重要的是,必須展現專業,讓房仲知道你不僅買得起,還很了解行情,熟悉購屋眉角。
而在面對屋主時,就不太需要展現資金實力了。如果是看起來精打細算的買家,屋主難免會有「是不是賣得太便宜、吃虧了」的想法,此時,誠意才是重點。強調自己很想買,但預算真的有限,必要時用一點哀兵策略,希望屋主割愛,讓對方感到「投緣」,降價出售的機率自然提高。
http://www.cheers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79155&utm_source=newsletters&utm_medium=direct&utm_campaign=weekly&page=2

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

幸福,取決於我們關注什麼

幸福,取決於我們關注什麼

今天,我們處在一個負面消息爆炸的世界:歐債危機、經濟衰退、社會不平等,一切都不確定。面對這樣的時局,人還有可能幸福嗎?
在困境中,人仍然可以快樂。方法是,保持積極的態度。
許多人說,該發生的事情總會發生,這種態度太被動。我相信,人可以努力讓好事情發生。
成長不一定都從好的經驗而來,有些成長,是從我們經歷的失敗和磨難來的。我們如何面對負面經驗,從中學習,才是最重要的。
邱吉爾曾說,「悲觀的人,在每個機會中看到困難;樂觀的人,在每個困難中看到機會。」
邱吉爾就是因為專注正面情緒,才讓國家復甦,並讓在挫敗邊緣的世界,重獲自由。不論是在戰爭,或經濟危機中,保持積極正面,是脫離困境必要的方法。
快樂需要學習。想過快樂的生活,我有以下幾點建議:
一、容許自己有情緒。當人接受情緒,例如恐懼、悲傷或焦慮,就有可能克服情緒。拒絕情緒,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,只會帶來挫折和不快樂。
我們常以為,有價值的人生,就是不要有不愉快。經歷痛苦時,我們會認為一定是自己有問題。
事實上,如果不經歷悲傷或焦慮,才有問題。容許自己有情緒,才可能敞開自我,接受正面情緒。
二、快樂是兼具享樂和意義。不管是在工作或家庭,從事對個人重要又有樂趣的活動,才是快樂的推進器。
確認每一週,都有讓你同時覺得愉快和有意義的時間。研究顯示,有一、兩個小時這種經驗,會增進一天的生活品質,甚至是一整週。
三、快樂來自我們的「心理狀態」,而不是「身分」,或銀行存款。除了極端狀況,幸福的程度,取決於我們關注什麼,以及對外在事件的詮釋。
例如,看一瓶水,你是看到沒有水的部份,還是有水的部份?你認為失敗是災難,或是學習的機會?
四、化繁為簡。我們都太忙了,想在愈來愈少的時間,擠進更多的活動。量會影響質,為了做更多,會犧牲快樂。
五、身心同樣重要。身體做什麼,都會影響心靈。規律的運動,適當的睡眠,健康的飲食習慣,會帶來身心健康。
六、只要有機會,就要表達感激。我們常常以為凡事理所當然,要學習感謝、品嘗生命的美好事物,從人到食物,從自然到一個微笑。
七、快樂的指標之一,是和我們關心的,以及關心我們的人多相處。快樂最重要的來源,也許就是坐在你身邊的人。感謝他們,享受和他們相處的時光。
書名:《更快樂: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》(Happier: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)
作者:班夏哈
出版社:《天下雜誌》出版
出版日期:2012年1月10日
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Login.action?id=5036749

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

你還值錢嗎?投了履歷就知道!

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blogs/for-young/%E4%BD%A0%E9%82%84%E5%80%BC%E9%8C%A2%E5%97%8E%EF%BC%9F%E6%8A%95%E4%BA%86%E5%B1%A5%E6%AD%B7%E5%B0%B1%E7%9F%A5%E9%81%93%EF%BC%81-143043835.html#1103yu

George是私立大學畢業,未出國留學,退伍12年,每隔2至3年換一個新工作,看得出來是有策略性的轉換跑道、有計畫性的經營職涯,一路換的公司不是外商就是大企業,現在也不過38歲,已經是一家公司的業務副總,年薪300萬以上。他總是笑著說:「我是喝人力銀行的奶水長大的!」
剛開始,我以為他是在說笑,後來才知道他是當真,因為他每年年底都會約我見面,實際了解就業市場的近況。不過,這次George帶著不解的表情說,這一陣子不論走到哪裡,都有人問他:
「你看,今年是不是真的不景氣?」
「如果不景氣,今年合適換工作嗎?」
別人的意見,還不如真實的數據
George不解的是,第一個問題非常簡單,自己可以找出答案,根本不需要去問別人;第二個問題則是非常「個人」,並不合適問別人自己可不可以換工作。對於這兩個問題,他都是這麼建議對方:
「這些答案,都在人力銀行裡可以得到啊!」
George不是屬於「書本智慧」(book smart)那一群,而是歸類在「街頭智慧」(street smart)這一幫,他找答案的方式和會念書的人不同,因為他覺得看書得到的訊息都過時了,敏於觀察時勢及掌握第一手資料,大概是他在業界冒出頭來的原因。因此做業務的他有一個樂趣,不時上人力銀行,從職缺變化,掌握各個行業的景氣、各個企業的前景,推論出到哪裡開發新市場與新客戶是最有效。
他舉例,某個行業去年開出1千個職缺,今年減少到8百個職缺,就代表不景氣,而且幾乎可以推斷出營收減少2成。反之,今年增加到1千2百個職缺,就顯示行業景氣佳,預估有2成的市場成長。
至於要不要換工作,George說做這個決定也容易,他自己的方法是投遞履歷,直接到就業市場,看企業主對他的反應,便可以充分了解自己在就業市場是處於優勢或是劣勢,是在主場還是在客場。
「企業的回應,對應徵者而言,就是一種『大數據』,可以了解自己被企業需求的程度,客觀而準確!」
投遞履歷,就是測試自己的行情
George再度透露,這根本已經成為他的習慣,每年年底到就業市場測試水溫,剛畢業前幾年會上人力銀行投遞履歷,後來資歷深了,則改到獵頭公司放消息。當企業看過他的履歷後,在任何一個環節做出的任何一個反應,都隱含著重要訊息,都是「一個寶貴的客戶意見」,告訴George:
「從用人的角度來看,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,幾斤幾兩重,值多少價錢。」
從企業要不要打開履歷、要不要回覆、要不要邀請面試,到面試之後開出的價碼、或是最後決定錄用與否等等,都是一關一關的考驗。George將它們全部「數據化」,並且和往年做比較,若是數字成長,當然可喜可賀,表示自己炙手可熱;相反的,如果數字往下降,表示優勢逐漸消失中,不再是當紅炸子雞。
這種透過「大數據」做的人氣測驗,是由全部的企業對你這個人投票得到結果,雖然現實而殘酷,卻是客觀而準確!
「到了這時候,要不要換工作,答案就出來了!」George說,換工作這件事,不是去問專家,也不是去問親朋好友,更不是看新聞報導怎麼寫,因為他們都不是用人的企業,都不是第一手資料,全部都是猜測,不足以參考。
投遞履歷的目的是做產品上市前的「前測」,至於投遞後要不要換工作,再說!George強調,職場是戰場,必須隨時保持清醒,了解自己的位置,瞄準前行的方向,一直保持著競爭力。
我想,這就是他可以在職涯上一帆風順的秘訣。
從企業看履歷的行為,看出你的競爭力
履歷投遞出去之後,不同環節都有不同指標,代表著不同含義,會讓自己明白贏在哪裡,或輸在哪裡,是個人競爭力的評量結果。
1. 讀取我的履歷,有多少企業?
--這表示就業市場目前對於我這一類人才的需求程度,讀取數少則表示需求減少,讀取數多表示求才若渴。
2. 連絡我面試,有多少企業?
--企業在看完履歷後,邀請面試的數量減少,表示條件不符合,的確要緊張,顯示自己瀕臨被市場淘汰的危險邊緣。
3. 通知我錄取,有多少企業?
--給予面試機會若是比過去變少,表示自己的資歷增長並未帶來效益,反而是因為年齡增長帶來負分,或是在面試時讓企業產生疑慮。
4. 薪水提高10~20%,有多少企業?
--隨著資歷提高,薪水應該是跟著上漲,但是如果不漲,必須檢討是不是已經來到這個職務的薪資天花板。薪資不增,不論是哪個原因,都代表警訊。
投遞履歷,試過水溫之後,得到的數據若是往上成長,帶來的消息是正向樂觀,就勇敢一試,換工作去吧!相反的,如果數據是往下走,就先不要離職,但不是從此將換工作這個大門緊閉,而是要靜下心來,檢討競爭力,想辦法突破劣勢再振雄風。
對於一個身處劣勢的人,防守不是最佳策略,進攻才是正確的選擇,因為即使不換工作,也有可能被目前公司給三振出局。提升競爭力,保持優勢,隨時到就業市場試水溫,了解身價,視時機做出轉換跑道的選擇,方為上上之策。

不上班也有錢!3階段達到財富自由

https://tw.money.yahoo.com/%E4%B8%8D%E4%B8%8A%E7%8F%AD%E4%B9%9F%E6%9C%89%E9%8C%A2%EF%BC%813%E9%9A%8E%E6%AE%B5%E9%81%94%E5%88%B0%E8%B2%A1%E5%AF%8C%E8%87%AA%E7%94%B1-025100560.html#1103yu